合同纠纷

合同纠纷
首页 > 合同纠纷 > 正文内容

从信任到欺骗:一场合同欺诈案例中的创业者血泪教训

admin2025-03-07合同纠纷22

  从信任到欺骗:一场合同欺诈案例中的创业者血泪教训

  在西南某省会城市,32岁的陈浩是一家初创科技公司的创始人,专注于智能家居设备的研发。2023年夏,他接到了一通来自“华瑞科技”的电话,对方自称是一家大型经销商,希望代理陈浩公司的智能灯控系统,并承诺首批订单价值200万元。陈浩满心欢喜,认为这是公司崛起的契机,却未曾料到,这份合同背后藏着精心设计的欺诈陷阱。

  故事的起点:诱人的合作

  “华瑞科技”的代表李某通过线上会议展示了公司资质,包括营业执照、税务登记证和过往合作案例,看似无可挑剔。双方很快签订了一份供货合同,约定陈浩的公司在三个月内交付价值200万元的智能灯控系统,华瑞预付30%货款(60万元),余款在验收后30天内结清。合同还特别注明,若华瑞违约,需支付双倍货款作为赔偿。条款看似严谨,陈浩对合作信心满满。

  收到60万元预付款后,陈浩迅速组织生产,投入了近150万元用于采购芯片、雇佣工人和租赁设备。然而,交货日期临近时,李某却以“市场调研不足”为由,要求推迟验收,并提出追加一批样品供测试。陈浩虽感疑惑,但为维护合作关系,还是追加了价值20万元的样品并发往对方指定仓库。

  真相浮现:空壳公司的圈套

  交货后,陈浩迟迟未收到余款140万元。他多次联系李某,对方先是推脱“资金审批中”,后来干脆失联。陈浩派人前往华瑞科技的注册地址查看,发现那不过是一间无人办公的出租屋。他通过工商查询进一步得知,华瑞科技成立仅半年,注册资本10万元,法定代表人是个毫无关联的“影子人物”。更令人震惊的是,首批货物已被转卖给不知名的第三方,而追加的样品则不知去向。

  陈浩意识到自己可能遭遇合同欺诈,立即报警并委托律师提起民事诉讼。他主张华瑞科技以虚假身份和履约能力诱骗其签订合同,构成欺诈,要求对方支付余款140万元及双倍赔偿400万元,总计540万元。同时,警方以涉嫌合同诈骗罪对李某展开调查。

  法庭交锋:欺诈的认定

  庭审中,陈浩提供了合同、转账记录、物流单据及与李某的通话录音,证明华瑞科技在签约时虚构了经销商身份和履约能力。律师援引《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》第148条,强调一方以欺诈手段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订立合同,受损方有权请求撤销并赔偿损失。陈浩还提交了华瑞科技官网的虚假宣传截图,显示其宣称的“年销售额过亿”纯属捏造。

  华瑞科技的代理律师则辩称,公司确实存在,只是因经营不善无法履约,不构成欺诈;陈浩未尽审查义务,应对损失自负。法官在质证中发现,华瑞科技的营业执照虽真实,但签约时的银行账户与注册信息不符,且李某在签约后迅速将预付款转至个人账户,行为明显具有非法占有目的。

  2024年6月,法院判决认定华瑞科技的行为构成合同欺诈,合同自始无效,判令其返还预付款60万元并赔偿陈浩损失150万元,总计210万元。然而,华瑞科技账户早已清空,执行阶段仅追回10万元。与此同时,警方查实李某系惯犯,已因合同诈骗罪被批捕,但追回赃款的希望渺茫。

  余波未平:创业者的代价

  这场官司让陈浩损失了170万元,公司因资金链断裂被迫停摆。他事后反思,若当初对对方的资质多加核实,或许能避开这场灾难。“我太相信合同的约束力,却忘了查清签合同的人。”他说。而李某的欺诈手段——虚构身份、预付少量资金诱导履约、再转手套现——在中小企业交易中并不罕见,却往往让受害者防不胜防。

  这起合同欺诈案例凸显了法律对诚信交易的保护与现实执行的局限。法院虽认定欺诈并支持赔偿,但经济损失的弥补仍依赖对方的偿付能力。对陈浩而言,法律的胜诉是一纸安慰,却难以挽回创业的梦想。

  在商海中,合同不仅是合作的基石,更是风险的放大镜。一份签名前未查明的资质,可能成为日后倾家荡产的导火索。陈浩的故事提醒每一个签约者:信任虽可贵,谨慎价更高。


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。

版权声明:本文由蚌埠律师发布,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。

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://a2.woaiseo.net/post/106.html

分享给朋友:

相关文章

从百万订单到空欢喜:一场运输合同纠纷中的物流司机困境

从百万订单到空欢喜:一场运输合同纠纷中的物流司机困境

  在华北某省,42岁的货车司机赵师傅靠着一辆二手重卡跑长途运输,维持一家五口的生活。2023年秋,他接到了一家名为“顺达物流”的公司电话,对方称有一批价值百万的钢材需要从河北运往广东,运费高达8万元...

蚌埠律师咨询电话

蚌埠律师咨询电话